心肌病
心肌病是一种影响心肌组织的疾病,可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受损。随着病情进展,可能引发心力衰竭及其他严重并发症。部分心肌病具有遗传性特征,另一些则与其他疾病或不良生活方式因素相关。
心肌病可分为几种,不同心肌病的致病机制及治疗方案都不同。部分患者只需通过药物治疗、生活方式调整或植入医疗装置即可控制病情,而重症病例则可能需要接受心脏移植手术。早期诊断并采取规范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。
心肌病的类型
根据心肌受累特征,心肌病主要分为以下类型:
- 扩张型心肌病(DCM) – 以心腔扩张为特征,导致心肌收缩功能减弱和血流减少。此为最常见类型,常导致心力衰竭。
- 肥厚型心肌病(HCM)– 表现为心肌异常肥厚,导致心脏难以有效泵血。这种心肌病通常是遗传性的。
- 限制型心肌病(RCM)– 心肌变得僵硬,弹性下降,限制了心腔的正常充盈功能。这种疾病在老年人中更为常见。
-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(ARVC)– 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,表现为心肌组织被纤维脂肪组织替代,增加了心律失常和心脏骤停的风险。
- 未分类心肌病 – 不属于上述类别的其他类型。
心肌病的症状
许多心肌病早期无症状,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以下临床症状:
- 呼吸急促(尤其是在体力活动或平卧时)
- 胸痛(通常在运动或餐后出现)
- 心律不齐(心悸)
- 疲劳和虚弱
- 腿部、脚踝、脚部或胃部肿胀
- 头晕或昏厥
- 持续咳嗽(尤其是在平卧时)
症状可能逐渐发展或突然恶化。若出现持续不缓解的严重呼吸困难或超过数分钟的胸痛发作,需立即就医。
心肌病的病因
多数病例病因未明,可能由遗传因素引起,也可能由后天性因素引起。
遗传因素(遗传性心肌病)
- 心肌病或心源性猝死家族史
- 影响心肌蛋白的基因突变
后天性因素(继发性心肌病)
- 长期高血压 - 导致心脏压力负荷过重
- 心肌梗死或冠心病 – 削弱心肌功能
- 代谢紊乱 - 糖尿病、甲状腺疾病及肥胖会增加患病风险
- 饮酒和吸毒 - 长期饮酒、长期摄入可卡因或安非他明会损害心脏
- 感染 - 病毒感染(包括 COVID-19)可导致心脏发炎
- 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 - 结节病、淀粉样变性或结缔组织疾病
- 化疗和放疗 – 某些癌症治疗可能会损害心脏组织
风险因素
下列因素可能增加患病风险:
- 心脏病家族史
- 长期高血压
- 冠状动脉疾病或心肌梗死病史
- 肥胖导致心脏负荷增加
- 酗酒或滥用药物
- 某些慢性疾病,例如糖尿病或甲状腺疾病
- 接受过癌症化疗或放疗。
了解这些风险因素有助于早期发现和预防心肌病。
心肌病并发症
如果不及时治疗,心肌病可能引发以下严重并发症:
- 心力衰竭—心脏难以泵出足够的血液来满足身体需求。
- 血栓—心脏效率降低可能导致血栓形成,增加中风风险。
- 心脏瓣膜病—心脏扩大或衰弱可能导致瓣膜功能异常。
- 心律失常和心脏骤停—心律不齐可能危及生命。
诊断
心肌病的诊断需要结合病史、体格检查和专科检查,例如:
- 心电图 – 侦测异常心律
- 超声心动图 – 使用超声波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
- 心脏核磁共振或电脑断层扫描 – 提供心肌的高清图像
- 压力测试 – 评估心脏对运动的反应
- 基因检测 – 建议有心肌病家族史的人士进行。
早期发现是控制症状和预防并发症的关键。
治疗方案
治疗取决于心肌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。治疗可能涉及药物治疗、生活方式调整或手术干预。
-
药物治疗
- β受体阻滞剂 – 帮助减慢心率并减轻心脏负担
-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– 降低血压并改善心脏功能
- 利尿剂 – 减少体液积聚和水肿症状
- 抗心律失常药物 – 帮助控制心律不齐
-
调整生活方式
- 采取低钠低饱和脂肪的心脏健康饮食
- 规律锻炼(须先咨询医生)
- 使用放松技巧管理压力
- 避免饮酒、吸烟和服用非法药物
-
其他医疗手段和设备
- 植入起搏器 – 帮助调节缓慢或不规则的心跳
- 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– 预防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
- 室间隔切除术 – 手术切除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增厚心肌
- 心脏移植 – 适用于严重的终末期心肌病病例
健康贴士:如何预防心肌病?
遗传性心肌病虽无法预防,但可通过以下措施降低后天性心肌病风险:
- 控制血压、胆固醇和糖尿病
- 避免饮酒和吸毒
- 保持身体活跃,保持健康体重
- 均衡饮食,多吃蔬菜、瘦肉蛋白和全谷物
- 通过正念或放松技巧管理压力。
积极管理心脏健康可显著提升生活质量。
何时应该就医?
如果您出现持续性症状,例如胸痛、呼吸急促或昏厥,请立即咨询心脏科顾问。对于有心肌病家族史的人,定期检查和基因检查可能会有所帮助。
疑似急性心脏事件?立即拨打999或寻求紧急医疗救助。
📅 欢迎预约咨询本院的心脏科顾问,进行全面的心脏健康评估。